比美国B2还先进!轰20造价有多高?印专家:一架可抵20架歼20战机

尽管是“千呼万唤也没来”,但相信我们离见到轰20的日子是越来越近了。

【轰20与歼20编队 想象图】

从目前传出的消息来看,这架被各方军迷殷切期盼的轰炸机,其综合性能会比美国的B2还要先进。

那么它的造价成本又有多高呢?会是印度航空航天专家吉里什·林甘纳说的那样,一架顶20架歼20吗?

超越B2轰炸机

作为我国最后一款“20系列”装备,中国在其研发方面肯定是下足了功夫,而且由于出现时间晚,很多技术都已经成熟,所以在性能上比B2先进也不足为奇。

【正在空中加油的B2】

空军司令员马晓天曾透露,中国正在研发一款新一代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应该说的就是轰20了。如果要满足远“程这”一条件,从国际上现行的基本标准来看,轰炸机的航程不能低于8000公里

目前也仅仅只有美俄两国拥有所谓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即便是中国的轰6,也只有能进行空中加油的轰6N勉强踏入战略轰炸机的门槛。

美国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包括B52、B1B、B2三款机型,而俄罗斯的包括图160、图22M和图95MS

【图160优雅的像白天鹅】

而在所有的战略轰炸机中,仅仅只有一款超脱了寻常轰炸机的概念,也被一众军迷称为“外星科技”,那就是美国的B2轰炸机

它是全球唯一一款真正意义上隐身的轰炸机,而中国的轰20对标美国B2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因此,轰20的隐身性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关键是轰20的隐身性会达到什么程度是最关键的。

目前,B2的隐身性主要来自其特殊的设计结构和特殊材料涂层,与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差不多,但仅仅只能实现特定波段的隐身

而且轰炸机的体形普遍比战斗机大,想要实现隐身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在轰20的隐身技术研发上,也就更加需要无垂尾的布局结构,整体看上去酷似B2轰炸机。

同样的道理,美国B21轰炸机也采用了相似的设计结构,最大程度上减少雷达波的反射

当然,如果想要让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消失在雷达上,所需要的技术绝不止于此。

如果想要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性,就必须牺牲一定的速度,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就拿B2来说,虽然它具备隐身,但巡航速度仅有亚音速,和图160的2马赫差了不少。

所以,B2轰炸机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高速度性能,达到突防效果,并且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另一种就是亚音速结合隐身。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问了,能不能将速度和隐身相结合呢?答案是能够的,但这需要很高的技术和成本,至少美国在B2轰炸机上没有实现。

【轰20想象图】

如果说中国比B2更加先进的话,那么咱们有可能实现了这样的技术。

出场即巅峰

此外,轰20本身作为一款轰炸机,它的载弹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目前,B2轰炸机的载荷量在15吨左右,根据各方消息的预估,中国轰20的载弹应该不会低于20吨,最高说不定可以达到30吨。

其主要依据是,中国的飞机一直都造得比较大,所以轰20的体型应该会比B2大上不少。

因此它就有足够的空间预留给内置大弹舱,20吨的载弹能力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研发B21的时候,更多的是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牺牲了一定的载弹能力,从这一点来看,中美或许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当然,核常兼备的能力自然就不用多说了,这是一款现代化轰炸机的基本“职业素养”。

另外,在现代战争中,轰炸机已经不再单纯只是一个战略打击平台,由于它可以深入到敌方领空,可以兼职收集情报的能力

【飞行中的B2轰炸机】

如此一来,轰20上可能会搭载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具备远程数据快速运输的能力。

成本有多高

既然我们将轰20能达到轰炸机中“天花板”的级别,那么它的造价成本应该不会太低吧!

据印度航空航天专家吉里什·林甘纳所说,一架轰20的成本抵得上中国20架歼20,也就是在20亿美元左右。

林甘纳的说法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从美国B2的成本来看,他们一架的成本就有21亿美元,比单位重量的黄金还贵。

【在天上飞行的42亿美元】

如果说咱们的轰20更加先进的话,成本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数值才对。

但事实上,B2昂贵的成本可不是什么好的噱头,反而是在建造过程中的一种失败经验。

由于它的成本太贵了,不仅在量产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在出口外贸的时候,没有多少国家买得起,长久被束之高阁。

所以美国有了研发B21的想法,用更小的机身来节省成本,单架控制在5.5亿美元左右。

中国也会吸取B2轰炸机的经验教训,最大程度上节省开发成本,而且我们向来都秉承着物美价廉的研发理念,尽量将钱花在刀刃上,不像美国那样大手大脚。

我们大胆预估,轰20的成本应该和B21差不多,6亿美元基本上就已经顶天了

毕竟如果造价成本超过6亿美元,即便是中国也是难以承担的,更别说投入到后续的量产了。

而且,把一款轰炸机做的这么贵,后续还怎么出口?中国的客户大多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就更难卖出去了。

性能和成本是呈正比的,如何在其中做取舍,这个问题就得留给咱们的技术人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