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盾構機逆襲成功,到底有什麼成功秘笈?芯片產業可以復制嗎
大家都知道,中國盾構機從嚴重依賴進口,被人家技術封鎖,到自主研發,突破封鎖,再到返銷世界,搶占歐美傳統市場,走出了一條逆襲之路。這樣的成功之路,能不能在芯片、光刻機這樣的被封鎖行業中再現呢?我是東城觀星,跟大家聊聊盾構機逆襲的秘籍。
一、盾構機破局的啟示
最國中國購買盾構機搞建設的時候,面臨技術封鎖和市場歧視,曾經無比憋屈。價格高昂不說,還得用買新設備的價格購買人家舊設備。出現故障,申請個維修,人家廠家的工作人員從出發之時就開始算工時,一直到返回。維修人員來到現場,維修的時候,不允許任何中方人員在場,就怕技術泄露。需要更換零部件,就得提前付款定做,等做好了,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兩年,工程進度都得看人家的臉色。這樣的服務態度,放到中國任何企業,早就被客戶放棄了。可惜,當年中國的項目工程就是需要面對這樣的服務。
如此困難的境況,大家也就能理解為啥中國要集中全國的力量也要攻克盾構機了。不用說,中國的芯片產業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甚至更加憋屈,就算你付錢,人家都不賣給你!當然,後來盾構機的生產破局了,成功的經驗能否復制到芯片產業呢?
二、盾構機成功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自學入門階段。任何一個行業的進入都有門檻,怎樣跨越門檻也是一個技術活。中國盾構機企業,一共有兩種方式跨過門檻。第一種是合作模式,第二種是自主研發模式。
所謂合作模式,也就是借助外力,快速掌握跨越門檻的技術。要麼是給國際大廠做代工,在代工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相關生產技術。要麼是收購國外企業,通過收購整合,掌握相關技術。不管用哪種方式,合作模式能讓一個企業很快掌握入門技術,甚至可以直接站到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上,生產出很有競爭力的產品出來。但是這種合作模式,中國的汽車行業也經歷過,入門容易,超越難,畢竟地基并不扎實。合作伙伴往往也不會把最核心的東西輕易給你。
自主研發模式,相對來說艱難得多,畢竟沒有師傅指點,需要多走很多彎路,但是一旦站穩腳跟,卻也可以得到一個扎實的根基。就拿中鐵重工來說,沒有選擇代工或者收購,而是聯合國內高校和施工單位,一起研發,共同攻堅克難,自己拿到了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相關參數數據都是經過無數實踐摸索出來的,而不是背誦別人的參數。這樣發展技術,才能真正把技術吃透,為下一步研發超越奠定良好的基礎。正是因為基礎扎實,如今這家公司的產品才能與國際一流廠家相媲美,甚至部分產品實現了超越。
當然,就算是自主研發,也需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不可能再重新走一遍歐洲盾構機的研發歷程,不可能從最原始的盾構機入手。當然也不可能選擇最先進、最復雜的盾構機作為起點。必須選擇研發比較簡單,技術比較成熟,市場需求還比較大的產品。中鐵重工,就選擇了技術相對成熟,但市場需求量又比較高的土壓平衡盾構機。這種盾構機,相對于用來破碎巖石的TBM盾構機結構簡單、研發難度小,但又跟TBM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掌握了土壓平衡盾構機,就為后期研發TBM盾構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結起來,作為後來者,入門的過程必然是模仿的過程。但是模仿,也有直接抄作業和從頭仿造的區別,從頭仿造更難,但對技術的掌握也更扎實。
第二個階段是,市場養技術階段。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入門容易,成長困難。要想實現剛入門的企業蓬勃發展,關鍵看有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市場來養活這個企業。
中國的盾構機企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起來,關鍵就是這些企業誕生在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上,而且他們誕生之初,就遇到了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而成長過程更是伴隨著國內大基建市場的飛速發展。就像某位大牛說過,站在風口上,就算是一只豬也能飛起來。更何況,中國的盾構機企業,還有強大的責任感和大量踏踏實實的科研人員。充足的市場,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資金,這些資金在養活企業的同時,也可以反哺企業的科研,幫助企業快速發展。
不經歷市場洗禮的企業,是不可能茁壯成長的。只有不斷在市場中打拼,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中國的盾構機企業,以優質的服務和低廉的價格,贏得了國內國際市場的尊重,在快速發展的盾構機市場中站穩了腳跟。相反那些脫離市場的企業,反而會因為資金不足,而發展乏力。日本的家電行業就遇到了這樣的困境,曾經風光無兩、技術雄厚的企業,因為沒有把握住國際市場變化,而不斷被邊緣化。
中國這個最大的盾構機市場,養活了中國一眾盾構機企業,讓中國從盾構機進口大國變成了盾構機出口大國。國內盾構機企業已經占據了國內80%的市場,同時把產品推向世界占據了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市場。當然,一些嗅覺靈敏愿意跟中國企業合作的國際大廠也從中分到了一份蛋糕。只有那些態度傲慢的企業丟掉了寶貴的市場。
第三個階段是,經驗積累促進創新。
民間流傳名醫華佗說過一段感言,說他的大哥醫術最厲害,因為大哥在別人還沒有得病的時候就幫助人家防病,所以大家都不容易得病;二哥次之,因為二哥往往是在大家病情比較輕的時候就把病給治好了;華佗自己的醫術最差,因為往往都是醫治病情嚴重的患者。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的,但其實這只是華佗自己行醫的一種理想而已。
如果華佗三兄弟真的存在,那醫術最高明的依然是華佗,因為華佗在治療疑難雜癥之外,一定也實踐過治療小病和治療未病,但是大哥二哥卻少有機會接觸疑難雜癥,所以他們的實踐經驗遠不如華佗,所以華佗依然是最有價值的醫生。
同樣的道理,雖然歐美國家的傳統盾構機企業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但是他們的企業遠離了世界上最大的盾構機市場,而這個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他們的反應沒有跟上市場發展的進度。再牛的企業,如果遠離市場,也得不到市場的真實反饋,最終會被市場所拋棄。中國盾構機企業,雖然技術上不如歐美大廠,但從服務上卻遠勝大廠。中國基建企業吃過大廠售后傲慢的虧,反而更愿意與服務到位的國內廠家合作。
中國地理環境復雜,地域遼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質環境,對盾構機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國內企業更愿意虛心了解工作環境,讓產品來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來適應產品。就是在這樣復雜工作環境的培養下,中國盾構機企業掌握了更加完備的產品作業參數,為新品研發奠定了更扎實的基礎。
在尊重市場的基礎上,中國企業掌握了更寶貴的第一手數據,從而為更精準的升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才是中國盾構機企業得以超越的關鍵。
其實三個階段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中國盾構機企業之所以能夠實現超越,是因為把握住了市場。
三、盾構機成功能否復制
同樣的故事,在芯片行業為什麼沒能復制呢?其實芯片行業也在走類似的路子,只不過剛剛走過第一個階段,一部分企業已經入門了,甚至一些代工廠水平已經不低了。
第二階段為啥沒有實現?難到中國不是芯片最大的市場嗎?其實中國以前還真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最大的市場。這才是芯片產業和盾構機產業最大的區別。
為啥說以前中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最大的市場呢?因為中國過去進口的芯片往往都是制成品,都是別人設計好、制造好、封裝好才賣到中國的。中國市場在這里面沒有多大的話語權。
芯片市場的關鍵,并不是代工廠,而是設計端和應用端,應用端推動設計端,設計端推動代工廠。早先的台積電和三星都是看客戶臉色吃飯的,因為產量最高的芯片,主要就是歐美那幾個大廠設計的,台積電只能給人家代工,還得撿人家Intel等大廠玩剩下的訂單。
後來得以翻身,關鍵還是得益于手機芯片,手機芯片的設計廠家往往不具備生產能力,只能找代工廠,而Intel還沉迷于自研電腦芯片的生產。機會就留給了台積電和三星等代工廠,所以還是市場奠定了台積電的地位,而台積電等代工廠奠定了光刻機廠的地位。
不管是電腦時代,還是手機時代,中國可能是最大的消費端,卻不是最大的客戶。因為代工廠的客戶是提供芯片設計的,中國在設計端的話語權并不強,唯一話語權比較大的華為又遇到了那件噁心事。所以,之前的中國真算不上是大市場。但是以后就不一樣了,物聯網時代,巨量的芯片都是需要專門設計的,不同的設備需要不同的芯片,高度定制化的芯片將成為主流,而中國是研發物聯網芯片最積極的地區。
中國的芯片設計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茁壯成長,未來中國產生的芯片代工訂單必將越來越多,中國必將成為最大的芯片代工市場,而且是有話語權的市場。未來我們家里的插座都是要安裝芯片的,你就可以想象物聯網芯片的市場有多大。
只要市場足夠強大,沒有任何技術是不可被替代的,也沒有任何技術是不可被攻克的。物聯網時代,大廠們如果放棄中國市場,那對中國的芯片代工廠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有了龐大市場的養育,中國的芯片代工廠必將茁壯成長,通過跟市場深度融合,中國的芯片代工廠很容易實現趕超。而一個個強大的代工廠,也必將帶動配套企業的發展,包括光刻機和其他芯片設備。
所以,不是中國芯片產業無法突破,而是時機還沒有到。一旦時機合適,盾構機領域的奇跡也將在芯片領域再現。而物聯網時代,是中國芯片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機。左右企業興衰的并不是技術,而是市場。我們可以往后再看幾年,最多不超過十年,相信會有一個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