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台積電的「使命」已經達成了

你發現了嗎?科技圈有一個定律,只要是沖到了「行業第一」,就會成為美「眼中釘」。所以成為「行業第一」或許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那麼成為美「眼中釘」后會有什麼下場呢?

個人認為,下場只有一個,無論做出什麼選擇,華為、台積電就是兩個典型。華為代表的「不屈派」,面對老美的打壓,華為堅持「三不」原則,不妥協、不后退、不認輸。這樣的華為是令人敬佩的,但在美的重拳之下,華為業績暴跌,損失慘重。

台積電代表的是「妥協派」,面對老美的施壓,台積電選擇了「三從」,聽從、服從、順從。正因為如此,台積電選擇了赴美建廠,作為代工領域的「扛把子」選手,台積電擁有世界領先的代工技術,本可以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但台積電卻妥協了。

 

本以為對美的妥協會換來台積電的「安全「,但事實并非如此,台積電依然難逃被「霸權」的命運。相比于華為的直接損失,台積電的損失就顯得更加被動,但又有種「活該」的感覺,是台積電自己把路走窄了!台積電的例子,可以給那些對美抱有幻想的企業好好上一「課」。

台積電在美的施壓下,選擇了赴美建廠,一方面是想要獲得高額補貼,另一方面是更多的押注在了美企身上,希望可以獲得美企支持,提升台積電的業績。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台積電「賠了夫人又折兵」,啥也沒得到,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首先,美芯片法案所提到的補貼,主要是為了扶持本土企業,毫無疑問,英特爾才是「親兒子」,也是老美重點扶持的對象,台積電只是充數而已。其次,台積電對美企的依賴度越高,美企就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搶走了台積電的話語權和定價權。近日,蘋果、英特爾也先后傳出了砍單以及延遲訂單的消息,給台積電的N3訂單帶來了重創。

更讓台積意外的是,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的隔壁,英特爾也開始建廠了,目的很明顯,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美企的意圖是什麼?答案呼之欲出。畢竟為了完成亞利桑那州工廠的建立,台積電又是運人,又是運設備,還千里送技術,這些才是老美迫切需要得到的東西。

僅僅3個月時間,老美對待台積電的態度就出現了180°大轉變,外媒則無情嘲笑,台積電的「使命」已經達成了。這相當于徹底攤牌,老美想要的技術、人才已經拿到手了。說實在的,投資了400億美元的工廠,台積電也不可能說走人就走人,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干。

 

而根據台積電CFO透露,在美生產芯片的成本比在本土要高出至少4倍。且台積電或許要專門為蘋果等美企服務,根本沒有機會吸納新客戶或新訂單。這不就是把台積電當成了美的「后花園」嗎?

總的來說,相比于華為,台積電的妥協并沒有給它帶來更多的利益和好處,反而有苦難言,進退兩難。這也說明了,核心技術還是要自己造,台積電就是因為使用了不少美技術、美配件以及美設備,并且對美企產生了依賴性,才不得不低頭。中企要引以為戒,學習華為,至少通過科技研發,還能給自己爭取一條「活路」。別學台積電,被人「賣」了還要幫著「數錢」。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