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芯的「遮羞布」被撕下了

石油被稱為「工業血液」,芯片被稱為「工業糧食」,足以看出兩者的重要性。2008年之前,石油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之后就換成了芯片,連續10多年超過石油。

英特爾CEO甚至把芯片稱為「21世紀的石油」, 表示未來以芯片為核心的半導體供應鏈對世界的影響將超過石油供應鏈。因此,我們對芯片無論多麼重視都不過分。

然而,我國在芯片產業發展上整體相對落后,原因也很明顯,一方面是由于歷史原因導致起步較晚,美方不僅占據了先發優勢,還憑借優勢對我們芯片發展進行限制。

就比如中芯國際,想向高端制程工藝發展,在向ASML購買EUV光刻機時,就被美方出手阻撓,導致至今未能到貨。如果不是限制,恐怕跟台積電差距也不會那麼大。

另一方面就是受到了「造不如買」的買辦思潮影響,這嚴重制約了國產芯片的進步。

 

就比如國產芯片制造設備落后就受到了 「造不如買」的影響,之前不受限制,企業都購買國外先進設備,國內設備想要發展,即使研發出來了,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曾經的「漢芯造假」事件,不僅讓國家虧損了大量研究經費,還打擊了國內發展芯片的信心,直接讓我國芯片產業出現一段停擺期,失去了最寶貴的十多年時間。

值得慶幸的是,從川普發起的芯片限制開始,我們重新認識到芯片自主的重要性。

尤其是針對華為實施的芯片禁令,以及後來一系列的芯片限制措施,讓我們的企業開始更加重視芯片發展,政策傾斜、資金支持、人才流入,掀起了芯片建設的[高·潮]。

然而,近日兩條消息傳來,似乎給我們國產芯片潑了一盆冷水,必須重新審視發展。

第一條,據媒體消息,2022年國內注銷、吊銷的芯片相關企業數量高達5746家,比2021年數量增長了68%。統計顯示,近兩年國內累計消失的芯片企業接近萬家。

第二條.2022年我國芯片進口金額達到4156億美元,這已經是第二年超過了4000億美元。而全球芯片規模去年為5735億美元,我國進口的芯片占比就達到了72.5%。

從這兩條消息可以看出,我們芯片產業目前面臨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雖然我們的企業已經積極打造自主芯片產業鏈,連小米、OPPO等都開始造芯,但依賴還是很大。

這讓英特爾、AMD、高通、英偉達等美企賺得盆滿缽滿,即使業績下滑賺得也不少。

出現以上情況,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芯片過熱,泡沫太多。近兩年芯片熱導致了很多企業瘋狂入場,2019年8442家,2020年2.31萬家,2021年4.74萬家。

這其中不乏一些混水摸魚的企業,想借造芯之名圈錢,所以就出現了太多的泡沫。因此,消失5746家芯片企業并不是什麼大問題,相對于增加企業數量,也不太多。

第二,需求下降,形勢下行。前兩年的全球缺芯,讓大家看到希望,于是迅速入場。

然而,隨著芯片需求的持續下降,芯片開始出現過剩,連經營了很多年的芯片企業都有些頂不住了,更別說這些新入局企業,資金一旦跟不上,企業破產注銷很正常。

要知道,華為近十年的研發投入就超過8000多億元,海思才做出優秀的麒麟芯片。

第三,限制加碼,擠出水分。如今,美方更是不斷加碼芯片限制,從EDA到光刻機等芯片設備都不斷收緊出口管制,這些初創芯片企業更加不抗壓,當然會被擠出水分。

 

不過,芯片企業注銷也并不是壞事,這說明國產芯片進入了一定調整期,開始洗盡鉛華、去除泡沫,清除那些濫竽充數的企業,讓那些專注芯片發展的企業更好發展。

人民日報曾表示,我們的企業要放棄一切幻想,尤其是芯片產業,只有堅定不移自主研發,才能不斷縮小差距。對此,我們必須引以為戒,踏實發展才能走得更長遠!

然而,對于我國芯片企業大量注銷,有外媒表示:中國芯的「遮羞布」被撕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