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5.84億,台積電正式宣布,外媒:把「壓力」給到了中芯國際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芯片代工領域,無論是芯片產能還是芯片良品率,台積電都是「一枝獨秀」的存在。而造成這種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開創了純晶圓代工模式。可以說,這種純晶圓代工模式改變了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格局。

當然,并不是說三星和英特爾的IDM模式不好。不可否認的是,IDM模式確實可以讓一家半導體企業擁有技術優勢。但同樣也是風險最高的一種模式,技術門檻高不說,投入的資金也很高。反觀台積電開創的Fooundy模式,把全球半導體產業細分化,而高通、聯發科、蘋果、華為等專注于芯片設計的公司也相繼出現。個人認為,台積電的純晶圓代工模式把芯片全球化推向了[高·潮]。

事實也證明了,台積電的選擇是對的,包括高通、蘋果、華為、英偉達等芯片設計公司都愿意把芯片訂單交給台積電,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台積電不生產自己的產品,這些芯片設計公司的數據會更安全,不會被競爭對手知曉。最關鍵的是,台積電還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可以大批量產7nm、5nm等制程芯片,且良品率很高,可以按時把產品交給客戶。得益于此,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占有率高達56%,芯片訂單更是源源不斷。

然而,到了2022年后,全球半導體行業突然進入了「寒冬」,各大芯片廠商也都損失慘重。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美芯片企業總市值已經累計蒸發了約1.5萬億美元,相當于1.25個谷歌的市值。

當所有人都覺得台積電也會因此元氣大傷的時候,現實卻給我們上了一課。就在近日,台積電正式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財報數據。據悉,台積電2022年第四季度營收為1388.67億元,而全年總營收則為5025.84億元,同比增長了42.6%。很顯然,相比于三星的「暴雷」,台積電才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廠。

對此,就有外媒表示,這下台積電把「壓力」給到了中芯國際。要知道,雖然中芯國際是大陸規模最大的芯片代工廠,但在台積電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據公開數據可知,中芯國際2022年前三季度的營收約為380億元。

除了營收不如台積電之外,中芯國際的市場占有率為5.6%左右,是台積電的十分之一,而在芯片制程上相差了六代,前者已經可以量產5nm、3nm,中芯國際最先進的制程僅達到14nm,兩者的差距一目了然。

盡管如此,個人認為,中芯國際至少擁有兩大優勢。其一,中芯國際背后有全球最大芯片市場的支持,上億規模的芯片消耗量也就意味著中芯國際不用擔心訂單問題。更何況,國家還制定了要在2025年實現芯片自給率70%的目標,而中芯國際是這一計劃中最重要的角色。

其二,中芯國際早先一步加碼了28nm等成熟芯片市場。雖然劉德音表示全球28nm等成熟芯片產能已經飽和,但是很快就被「打臉」,台積電開始擴建28nm生產線就是最好的證明。

反觀中芯國際,不僅在國內多地建設了晶圓代工廠,而且還加大了資本支持,用于采購更多的DUV光刻機,以穩定自己在成熟芯片市場的地位。

也正是因為以上兩點,筆者才認為中芯國際并不需要有壓力。正如吳漢明院士所言:國內市場實現28nm等成熟工藝的自主可控比攻堅7nm更有意義。而事實上的確如此,只有提高了國產芯片自給率和國產芯片產能,再去攻克7nm、5nm等工藝才會有更多的勝算。

所以,筆者始終相信,只要中芯國際不懈怠、不冒進,一步一個腳印地站穩28nm等成熟芯片市場,完成國家制定的芯片自給率70%的目標,那麼早晚有一天會追上台積電的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