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在中亞 地位出現新變化?未來的上合 是否能取代集安組織
長期以來,中亞五國在國家安全問題上,都要仰仗俄羅斯,通過集安組織這一平台,與俄羅斯深度捆綁。但是,俄羅斯終究不是當年的蘇聯,中亞五國依賴俄羅斯,其實有點「迫不得已」的意思。
俄羅斯在俄烏戰場上的挫敗,則讓中亞國家加快了與俄羅斯「解綁」的腳步。上合峰會期間,不少跡象顯示,中亞五國,似乎有讓上合「取代集安」的念頭,將安全合作的重心,從俄羅斯轉向中國。中俄兩國在中亞的地位,也因此出現了不小的變化。
據多方媒體報道,在上合峰會期間,中方提出,要在中亞安全領域開展合作。為此,中方願在未來5年內,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培訓2000名執法人員,並建立中國-上合組織反恐人員培訓基地。一部分觀點認為,中國似乎正準備用實際行動,填補俄羅斯在中亞安全領域的「缺位」。
先不說這個觀點是否正確,但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變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亞國家對於俄羅斯主導的集安組織的「不信任」。在中亞國家看來,現在的集安組織並不能保證「集體安全」,只是俄羅斯對中亞施加影響力,鞏固後院的工具。
畢竟有一件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那就是在集安組織內,俄羅斯的軍事與財政資源占比足足有90%,給俄羅斯帶來了絕對的話語權。
然而,俄羅斯並沒能很好地利用這一點,為中亞帶來真正的穩定。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俄羅斯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衰退。集安組織成立這麼多年,不僅缺少財政手段,也幾乎沒有相應的軍事行動中心、共同的信息和情報網絡,更沒有區域性指揮部或是培訓和研究中心。
機制上看似對標北約,但體量上幾乎完全不能比。俄羅斯大概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多年來推動集安組織轉型,力圖擺脫單一的軍事同盟性質,但無論是政策靈活度還是轉型效率,又遠不如中方主導的上合。其他成員國跟着俄羅斯折騰了這麼久,看不到一點起色,自然會產生排斥心理。
此外,中亞及周邊時有涉及集安成員國的衝突事件,比如說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斯坦的邊境武裝衝突問題,還有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地區爭議,但大多數時間,集安組織都選擇「冷眼旁觀」。這也難免讓成員國對俄羅斯的不作為感到心灰意冷。
除此之外,歷史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中亞國家有龐大的俄羅斯族人口,部分領土甚至是俄羅斯族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居住地。
因此,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尤其是日前在俄羅斯族人口占多數的烏東地區舉行的「入俄」公投,中亞國家多少都會對此產生警惕心理,生怕哪天俄羅斯就如法炮製,在中亞也來這麼一出——短期來看其實不可能,俄羅斯不至於自毀長城。但考慮到中亞地區與俄羅斯的文化糾葛,中亞五國無論從政府到民眾,都不可避免地會多想想這個問題。
【在中亞,集安有可能被上合「取代」嗎】
俄羅斯既然在地區安全上不可靠,甚至還有可能成為一個潛在的安全威脅,那麼中亞五國就只能另尋合作對象。這時候,同樣身為地區大國的中國,顯然是比俄羅斯更好的選擇。
在過去的20年裡,通過上合組織這一對話合作平台,中亞地區與中國的經濟聯繫越發緊密。也讓中亞五國在合作過程中,看到了中方表露出來的誠意。這也是為何中國能「後來居上」,取代俄羅斯成為大多數中亞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而且,在地區安全形勢的維護上,中方展現的姿態,比俄羅斯更為可靠。上合組織的合作機制,也比集安組織更完善,更具靈活性。
【中亞國家想與俄羅斯解綁,短期來看不現實】
當然,這並不代表上合組織就能在中亞完全取代集安組織。說到底,上合組織是一個綜合性區域組織,集安組織作為地區軍事同盟,成員國又與上合有部分重合,一定程度上能在傳統安全領域,對上合組織起到補強作用。
還有一個原因是,中亞國家雖然想借着國際形勢變化,擺脫對俄羅斯的安全依賴,但是俄羅斯願不願意放手,又是另一回事了。不過在此基礎上,有一點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無論是維護中亞地區的和平穩定,還是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與交流,中俄兩國作為直接攸關方,都是不能缺位的存在。中亞各國包括中俄在內,對於這點其實都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