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松大反攻」終於來了?連美國人都不相信
從6月份開始造勢、7月份開始宣傳、8月份一直等待的「赫爾松大反攻」,似乎傳來了一些確切的消息。據路透社報道,烏克蘭軍方證實,已經在南部地區展開針對俄羅斯軍隊的反攻行動,行動目標包括奪回南部重要城市赫爾松。
烏克蘭南部作戰司令部發言人古梅紐克(Natalia Humenyuk),是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這個消息的;她宣稱此前對俄軍後勤線的打擊「削弱了俄軍」,過去幾周里,有十多個俄軍彈藥庫被摧毀。
但是她拒絕提供更多的細節,只是表示「反攻其實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俄軍精疲力竭,沒有機會繼續前進」;隨後烏軍的宣傳戰中心也發布消息稱「烏軍突破了俄軍的第一道防線」,澤連斯基的辦公室主任耶爾馬克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赫爾松就在眼前」。
相比於烏克蘭的高調宣傳,西方媒體卻顯得比較冷靜,似乎是聽膩了這樣的宣傳。《紐約時報》在報道中認為,尚且無法證實烏軍所言是否屬實;這大概是被以前烏軍的宣傳給整怕了,實在不好意思再丟人了,所以顯得異常謹慎。俄羅斯塔斯社則援引赫爾松地方政府官員的話稱,基輔的反攻「無效」、這是烏軍的「錯覺」,和「電影」一樣「純屬虛構」。
從各方信息綜合來看,可以確定的是,烏軍確實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攻;但是具體的反攻效果如何,俄烏雙方依舊各執一詞;也有網友注意到,烏軍強調的是「從五個方向發動進攻」,然而這種兵力分散的作戰模式,似乎又預示着俄軍火力,沒有如此前宣傳的那樣被嚴重削弱,烏軍依舊無法集中兵力進行突破。
因此,烏軍這次反攻具體情況依舊不明。一些觀察人士則認為,烏軍這次反攻時機似乎顯得非常倉促,因為前段時間西方媒體不斷追問「說好的赫爾松大反攻,到底去哪了」,一些媒體甚至曝光出「交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可能只有不到三成被送到前線」、「烏克蘭軍隊士氣低下,缺乏訓練和作戰意志」等等負面消息。
與此同時,西方對援助烏克蘭的熱情正在迅速減退:歐盟已經傷痕累累,在能源危機和通脹危機下,經濟已經陷入了巨大的麻煩;美國眼下內部也亂糟糟,種族對立、政治撕裂、槍擊案頻發,中期大選將至,拜登的主要精力也不可能留給烏克蘭。最近這段時間,西方承諾的援助要麼數額有限、要麼要延遲數月甚至一兩年,在這樣的情況下,基輔當局當然希望有「好消息」來提振一下西方國家的士氣,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援助「物有所值」。
如果這場反攻,僅僅是因為政治目的而強行發動的進攻,那麼最終的結局恐怕已經註定了。只是可憐了那些好不容易攢起來的一些兵力,又要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的「表演」上面,我們只想說一句:戲子誤國啊!
成為華盛頓所謂「大國競爭」的棋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討好華盛頓,最終換來的是什麼?只有滿目瘡痍、遍地狼煙,民眾苦不堪言!
正所謂「珍惜生命、遠離美帝」,想要和平與穩定,就應當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做堅決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