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迎來變數 烏克蘭想勸俄飛行員「叛逃」,德國或趁亂「擁核」
國際局勢變數不斷,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戰爭更是如此。
隨着時間推移,俄烏衝突已進入第151天,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僅在給兩國軍民帶去苦難與悲劇,也在給國際社會增添更多的動盪與混亂。
25日這天,緊張局勢便再度傳來了3個新動向。
動向一,鬥爭激烈,烏克蘭想勸俄軍飛行員「叛逃」。
25日,俄安全局表示,烏克蘭情報總局在北約特工部門的指導下,策劃了一起試圖 勸說俄軍飛行員駕駛戰機「叛逃」
的計劃,但遭到了俄方破壞。
俄安全局進一步指出,根據截獲的烏情報人員與俄飛行員通話的片段顯示,烏方主要的目標是 「劫持」俄戰機
,願意為此向「叛逃」的俄飛行員支付 200萬美元的報酬,
並向其提供 某個歐洲國家的公民身份。
如果有俄軍飛行員有這樣的意向,烏方還願意提前支付4000美元的定金。
並且,烏克蘭這回想要的戰機,不是普通戰機,而是 蘇-24、蘇34戰鬥機或圖-22MZ轟炸機這樣的俄軍王牌戰機。
此外,為了提高行動的成功幾率,烏克蘭方面還計劃讓俄飛行員駕駛戰機「假裝」飛到烏方控制的機場附近,而後 「假裝被攔截」,確保戰機能安全落地。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膽大但又充滿重重疑點的消息。
在這之中,3個關注點不容忽視。
1,烏克蘭這回所圖不小,不僅要俄飛行員,還要俄軍王牌戰機
,通過前者,烏方或能獲悉一定的軍事情報;通過後者,則能對俄軍戰機進行研究、解密,或化為己用,或尋找針對俄戰機的利器。
2,烏克蘭該計劃背後的「北約指導團」或許才是行動關鍵。
一來,
勸說俄飛行員駕機「叛逃」的大筆費用,很可能會由北約特工部門負責;
二來,
承諾給「叛逃」的俄方飛行員歐洲國家的公民身份,這顯然也不是烏克蘭能說了算的,估計北約應該給打了保票;
三來,
烏情報部門是如何找到並聯繫俄方飛行員的?這背後顯然也需要強大的情報、通訊和執行能力,目前烏克蘭的情報部門,顯然分身乏術,並不具備相應的實力,估計北約幫了大忙。準確點說,無孔不入的CIA、軍情六處等機構,估計也沒少出力。
3,從俄安全局破獲這項「勸說叛逃」的計劃來看,這應該不是個例,
某些西方勢力對俄羅斯的「滲透」估計已經很廣泛了。
俗話說, 當你發現一隻蟑螂跑到面前時,說明暗處可能已經聚集了「多到擠不下」的蟑螂。
因此,在破獲這項「叛逃」計劃後,俄羅斯確實得加大力度,好好「打掃打掃屋子」了。
當然了,從該事件的情況,以及烏方給出的「叛逃」方案來看, 也不由讓人猜測3個可能性:
可能一,「叛逃」行動或許確實存在,
這再次體現了俄烏爭鬥的複雜、多領域性;
可能二,這沒準是烏克蘭和北約放出的「煙霧彈」
,旨在迷糊俄羅斯、讓俄陷入內亂,瓦解俄軍戰力與團結;
可能三,這可能是一個「陷阱」,
通過「勸說叛逃」的方式,誘騙俄飛行員駕駛戰機到達指定區域,隨後烏方使用導彈將其擊落,繼而給俄軍造成損失和打擊。
但不論哪種可能,都是俄烏之戰日益膠着、複雜多變的體現,這場激烈對抗,早已不再僅限於正面戰場上的廝殺,更不僅限於俄烏雙方,更多的是俄與北約、西方在經濟、情報、輿論等多領域的較量。
接下來,且看局勢如何發展吧。
動向二,英國首相持續「煽風點火」,打算第三次出訪基輔。
24日,
約翰遜突然訪問了在英國北約克郡接受訓練的烏軍士兵,並參與了訓練,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25日,
約翰遜又宣布,計劃在9月正式卸任前,再次出訪基輔,與澤連斯基會面。
值得注意的是,俄烏衝突發生後,英國一度被視作「最支持烏克蘭」的西方國家,而約翰遜也是 第一個到訪基輔的西方領導人
,並且還是 唯一一個2次到訪基輔的西方領導人。
如今,隨着約翰遜宣布再訪基輔的計劃,他將成為西方 唯一一位3次出訪基輔的領導人。
更要注意,由於遭到英國政府官員集體「逼宮」,「醜聞纏身」的約翰遜已於本月7日宣布辭職,等到9月5日,新首相選出來後,約翰遜的首相生涯也將正式劃上句號。
至於下台後的打算,約翰遜一開始稱準備「退出政壇」,但23日又透露, 他將捲土重來,於明年再次參加大選、角逐首相一職。
從這一角度來看,約翰遜參加烏軍訓練、宣布第三次出訪基輔, 可能有3個用意:
一是維持自己的政治遺產,
例如敲定英國「堅定」支持烏克蘭的政策;
二是通過行動體現對基輔的支持,
迎合目前西方的某種「政治正確」,獲得美國和歐盟的好感,為接下來的東山再起做準備;
三是利用僅剩的首相時光,刷存在感、博眼球,
以挽救自己在民眾心目中的負面形象等等。
但話說回來,約翰遜上台後,除了強行推動英國「脫歐」之外,幾乎毫無建樹,反而還因為防疫管控期間外出參加酒會、為包庇親信而撒謊以及「桃色新聞」纏身而落下種種罵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約翰遜多麼賣力地 「博眼球、作秀」,
想捲土重來也絕非易事。
當然了,約翰遜再訪基輔,勢必會對俄烏局勢造成新的影響,包括加劇俄烏對立、局勢緊張等等。
畢竟,英國如此賣力地支持烏克蘭,可不止支持,更多的還是想趁亂謀利,例如加劇歐洲局勢緊張, 促使東歐資本向西轉移至倫敦
;亦或是渲染緊張氛圍, 利好英國參股的北海油田等等。
總之,英國歷來便是 無利不起早、不見兔子不撒鷹
的主,烏克蘭也得清楚, 天上不會掉餡餅,
英國送來的「大禮」, 暗中早已標好了高昂的價格。
然而,相比動作不斷的英國,德國也在計劃大動作。
動向三,德國或準備趁亂「擁核」。
25日,德國資深政客朔伊布勒表示,隨着西方與俄羅斯發生潛在核戰爭的風險升高並組建籠罩歐洲,德國應該拿出資金支持法國的核武庫, 以換取「聯合核威懾」。
細節處見真章。朔伊布勒說了那麼多,看似打算給法國「送錢」,幫助其維持核武庫,但真正的關鍵, 在於德國想獲得「聯合核威懾」,
也就是變相「擁核」,具備釋放核威懾的能力。
至於所謂「俄與西方發生潛在核戰的風險」, 很可能只是「障眼法」或「煙霧彈」。
事實上,德國總理朔爾茨後,便提出過多項「擴軍強武」的大計劃,例如將軍費開支提升到GDP的2%;揚言打造北約歐洲成員國中最強大的部隊等等。
如今,德國資深政客又提出了與法國「共享核威懾」的理論, 顯然是在為後續「擁核」做準備。
德國總理朔爾茨
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看, 一旦一個國家擁有了核武器,就相當於有了一張「護身符」,
這比德國提出的任何擴軍計劃都要管用,朔爾茨不可能不清楚。
此外,不管是德國,就連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波蘭等國也在近期相繼宣布了大規模的擴軍計劃,並且都是打着「俄烏衝突導致國際局勢緊張」的旗號。
由此可見,這場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或許正在成為深刻改變國際格局的重大事件和轉折點, 新一輪的風雲變幻,似乎已經在悄然醞釀了。
但不論如何,衝突與對抗也好,制裁與施壓也罷,亦或是窮兵黷武、厲兵秣馬,都只會帶來苦難,加深國際局勢動盪。
還是希望各方保持理智與克制, 以和為貴,早日平息戰火、化解爭端,讓世界儘早重返正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