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埃爾多安仍是美國總統拜登的「煩惱之源」
俄總統普京對伊朗進行訪問,並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德黑蘭舉行會晤。這是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普京首次與北約成員國領導人舉行會晤,此舉引發德國等北約國家的強烈不滿,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將此形容為對北約的「嚴重挑戰」。
土耳其是北約的正式成員國,也是這個軍事集團內部的「另類」。該國近期的一些所作所為,讓作為北約「領袖」的美國傷透了腦筋。據《參考消息》報道,有美媒日前在報道中指出,儘管土耳其協助達成烏克蘭協議,但埃爾多安仍是美國總統拜登的「煩惱之源」。
拜登對這位中東國家領導人的煩惱,來自於埃爾多安在俄烏問題上,取代了拜登的「領導者」地位,成為了解決世界糧食危機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更重要的是,埃爾多安還是北約擴員的主要絆腳石。日前,埃爾多安因受到瑞典的欺騙,撂下狠話稱,他可能會否決北約接收瑞典、芬蘭為正式成員國的計劃。
埃爾多安此次在德黑蘭,分別與普京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會面,更令拜登「煩惱」。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伊朗,它們都是當下美國最主要的死敵。埃爾多安作為北約成員國領導人,這一系列所作所為,對美國或者北約來說,無疑就是一種「背叛」。
埃爾多安無論是拒絕制裁俄羅斯,還是在阻止瑞典芬蘭加入北約,他一貫的強硬態度,令拜登非常難堪。尤其是在北約與俄羅斯勢不兩立的背景下,埃爾多安主動跑到德黑蘭與普京會面併合影,成為了「俄羅斯用於證明它沒有被孤立的證據」。
其實,埃爾多安之所以成為拜登的「煩惱之源」,這並非他跟拜登有仇,而是美國影響力的衰落,讓土耳其越來越沒將它當回事。在中東,土耳其只是令美國難堪的一個縮影。沙特、阿聯酋等美國的傳統盟友,近年來也都不願意唯美國馬首是瞻,其外交和能源政策,都是基於自身利益而非美國指令的考量結果。
美國之所以會落到今天這種糟糕境地,是因為它這個「全球領導」一點都沒有擔當。據《參考消息》報道,阿聯酋媒體日前刊文稱,拜登不久前在訪問中東期間,暗示美國將繼續在國際體系中發揮作用,但這種說法揭穿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美國自己任命為「全球領袖」已不合時宜。
該報道直言不諱地指出:拜登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麼一個事實的存在,即「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像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這樣的大國,都在維護自身的權利,要求在決定本國國家利益構成方面發揮獨立的作用」。相比之下,美國人則習慣於以「世界領袖」自居,總是高高在上對他國外交內政指手畫腳,這令西方自由主義秩序陷入困境。
所以,拜登在訪問包括阿聯酋和沙特在內的中東多國期間,被國內媒體視為「讓美國看起來更加軟弱」。甚至,沙特王儲阿勒曼還當着拜登的面,要求美國不要指望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他國的身上。顯然,在中東盟友的心目中,美國早就喪失了昔日「領導者」的權威,以至於沙特媒體直言,美國已成了一個不值得海灣阿拉伯國家信任的國家。
其實,何止只有海灣的阿拉伯國家?包括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區在內的全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早就已經認清了美國的真面目。尤其是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並挑起烏克蘭戰爭之後,其國際公信度更是幾乎被一擼到底。
另外,美國內部的政治分裂,種族歧視以及對人權的踐踏,讓美國這座所謂「民主燈塔」已經轟然倒塌。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之前忽悠國際社會的那一套所謂「民主價值觀」,今天已經不管用。所以,美國利用烏克蘭戰爭孤立俄羅斯的企圖破產了,在亞洲建立政治小圈子圍堵中國的企圖,也已被證明遭遇失敗。
所以說,不僅僅只是土耳其的埃爾多安成為拜登的「煩惱之源」,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乃至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聯酋等盟友和戰略夥伴,哪一個國家領導人能讓拜登省心的?歸根結底,不是這些國家領導人「不講理」,而是美國不配讓他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