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为美通胀买单?拜登逼多国放石油储备,日本秒怂

前两天,拜登政府向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主要石油消费国发出指令,敦促这些国家释放他们的国家原油库存,以解决当下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其实,拜登这一命令并不是为全球考虑,而是为了自己。因为美国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了美国油价飞涨,美国民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拜登才会耍无赖,想让全世界买单。但多国做出回应表示反对,而日本政府却直接“跪了”。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日本政府官员透露,日前日本政府收到了美国的要求,现在正在考虑应该怎么做。日本政府认为,应该和他国协作满足该要求。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对直接降低法定国家石油储备量的方案进行调整,日本政府的计划是将降低储备量后剩余的石油储备卖出去,这样也算是间接满足了美国的要求。

只是,有日媒指出,按照石油储备法规定,如果是在战争引发的供给不足和发生自然灾害等情况下才会释放石油储备,现在只是面临油价上涨的情况,不应该降低储备量而填好美国。再加上迄今为止没有国家释放国家石油储备的先例,日本政府完全是为了向美国服务,这种毫无底线的做法也被日本网友怒斥为“美国的小狗”。

在日本民众看来,如果拜登要求什么日本就直接服从,那之后如果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日本自顾不暇又该怎么办?美国绝对不会这么轻易为日本伸出援手。

美国在亚洲的另一个盟友韩国就很不给面子了。韩国相关部门在11月18日就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他们正在仔细研究美方的请求,但是不会因为油价上涨就释放石油储量。

韩方还表示,如果是供应不平衡的情况下,韩国愿意释放石油储备,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油价上涨,那韩国不会做冤大头。

此外,俄罗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也明确表示,不会答应拜登释放石油储备的要求。美国的盟友还提议,让拜登想办法提高石油的产量来解决问题。

其实日方在这之前还暗示,可能释放了石油储备只会帮助缓和需求缺口上起到一定效果,对于能否拉低油价并不确定。

很显然大部分国家都不认为释放石油储备能让油价下跌,更直白来说,就是没有人想为美国的通胀买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对此事也做出了回应,表示在16日的中美元首会晤中,两国谈及了此类问题。但对于中国而言,因为石油战略储备起步较晚,而且目前我国石油超过72%来自对外进口,石油战略储备量应该不足。

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显示,9月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和部分社会库容储备的原油不足90天。石油战略储备对我国的国计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中国也不会同意拜登的这一请求。

拜登政府之所以如此积极让全球配合自己释放全球石油战略储备,是为了缓解国内的通胀危机。

由于不同国家对油价的走势判断有差异,而且相比于美国,这些国家对高油价敏感性并不强,甚至还有部分国家认为,油价回落只是时间问题,石油市场恢复到供需平衡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不会有太多国家愿意通过牺牲自己来讨好美国。

再加上,从汽车普及率上考虑,很少有国家能和美国一样,再加上年末节假日的来临,美国民众的出行将会激增,加剧了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原油价格上涨只会让美国人想着购买更多燃油,这最终的结果就是拉高通货膨胀水平。

有数据显示,今年10月,美国汽油价格相比于同期增长了近50%。因此,如果美国能够稳定国内的油价,也可以缓解当下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可从目前的局面来看,除了日本政府愿意配合,其他国家都不想掺和美国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

2021年,面对美国高通胀和低就业,人们很容易将其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联系到一起。

1970年-1983年左右,美国陷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滞胀,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如今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如果继续放任全球通胀,最终财富贬值对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灾难。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历一轮大通胀时代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东吴证券分析师陶川认为,如果我们将当前的美国的通胀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去考察,可以发现在走势上其与20世纪60年代后期颇为相似。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大通胀时代即将来临?

 

美国通胀 全球买单!70年代滞胀历史会重演?
相似之处:

 

1.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凸显。

美国经济增长主主要依赖于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但在1965-1969年,美国政府支出每年对GDP增速的拉动达到1.5个百分点,是同期私人投资对GDP增速拉动的两倍,政府支出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拉动,这也是当前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征。

 

美国通胀 全球买单!70年代滞胀历史会重演?
2.政府在财政刺激上的不遗余力,这正是政府扩大支出动因。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财政政策的特点是“大炮加黄油”。

一方面是越战升级导致国防开支的迅猛增加;另一方面是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计划下福利开支的扩大,美国的预算赤字因此而持续扩大。

相比之下,疫情后拜登政府在财政刺激上的力度有过之无不及。

 

美国通胀 全球买单!70年代滞胀历史会重演?
3.美联储容忍了周期性通胀的回升。

 

随着财政政策刺激加码,美联储应对经济过热有所担心而采取行动,但20世纪60年代,美联储一直担心经济中存在闲置劳动力未被消化,始终以就业最大化作为目标,使得政策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同时,应该保持独立性的美联储实际上在政治上也有压力,政府希望美联储保持宽松以应对加税的风险。显然,如今美联储在决策上也面临着类似的境遇。

但在通胀回升的机制上,20世纪60年代和当前也存在如下不同之处:

首先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资-物价的螺旋式上涨,工人在订立合同时要求工资与通胀挂钩,与当时相比,当前美国工会的议价能力明显弱化。现在的情况是政府补贴高过工资,使得大家不愿意出去工作。

更大不同点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更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当时美国进口占GDP的比重仅为4%,远远低于当前的13%。

一旦国内需求超过供给,很难通过其他国家的生产来满足,因此物价只能上涨,而如今美国可以向全球输出通胀。美国通胀 全球买单!70年代滞胀历史会重演?

正因如此,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通胀回升只是国内现象,同期欧洲国家(如德国)的通胀一直保持稳定。美国通胀 全球买单!70年代滞胀历史会重演?

东吴证券分析师陶川认为,美国通胀中枢的抬升将明显高于金融危机后的平均水平,但并不会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期那种失控情景,这轮美国通胀向全球的输出比当时更显著。

全球吸收通胀 中国涨价在传导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4月CPI与PPI同比涨幅双双走高,其中PPI同比上涨6.8%,飙升至3年半高位。虽然CPI略逊于预期,但若剔除猪价,从非食品价格涨幅来看,涨价在明显传导。

5月11日,中国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并重提“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市场还未来得及消化这一消息时,12日晚间美国通胀数据大超市场预期,4月美国CPI和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4.2%和3.0%,高于预期3.6%和2.3%,分别创2008年和1996年以来新高,而环比分别为0.8%和0.9%。周四美国还将公布4月PPI数据,市场预期同比上涨5.9%。

数据公布后,美国货币市场认为美联储2022年12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从88%升至100%。

12日晚间,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表示,经济仍远未达到美联储的目标,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取得实质性的进一步进展。但他对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感到惊讶,并表示如果价格压力不是暂时的,美联储就会采取行动。

海外再度动荡,核心不在于美国通胀数据本身,而在于市场对美联储可能误判通胀的担忧正在加剧。

一旦“通胀风险是暂时性”的判断被打脸,美联储将不得不“急转弯”而加快紧缩步伐,而且当前这种担忧无法被证伪,即便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马上发声安抚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市场重演2-3月份的剧本,对美联储的“不信任票”引发美国股债双杀。

美国4月通胀的飙升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新一轮趋势的开始?在美国市场因为通胀恐慌而遭遇股债双杀后,这一问题无疑在当下亟待美联储和市场去求证。

美联储的尴尬

众所周知,美联储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把通胀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经济过热,给民众造成损失。经过一定实践后,美联储还把失业率作为第二个主要指标。美联储在经济上行、过热时,看通货膨胀率,在经济下行时,看失业率。

美联储收紧货币需要两个条件:1、通胀达到某个程度;2、就业达到某个程度。二者缺一个都不行。

而5月7日公布的4月非农数据大幅不及预期,大家心里非常清楚,高额的政府补贴使得大家不愿意出去工作,导致了就业出现问题。

要想恢复就业供给,除非工资上涨超过补贴,但那样的话通胀将远远跑在失业率前面。美联储如果两个指标都看,最后才采取行动一定会太迟,最后所有人一起承担滞后的恶果。

现在美联储有意淡化通胀风险,原因在于相信通胀机制钝化,毕竟“过去十年靠QE并没有带来高通胀”,但是市场认为在大规模财政刺激、供给瓶颈、流动性宽松的共振下,美联储对通胀风险的预判可能过于自满。

指望美联储去力挽狂澜也不太现实。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过分高估了美联储决策的独立性,事实上,这也是一群官僚,抛开政治方面的压力不论,单纯是数据依赖本身就意味着美联储的决策充满了内生性,他们只能按照程序办事。

官僚的本质是努力最小化,也就是按照既定的路线行动是最优的选择,临时改变计划需要冒一定风险。

因此我们才看到美联储经常出来安抚市场,也就有了“强调经济风险”、“强调通胀暂时性”这类的陈词滥调。

一旦程序出了问题,问题就变得十分棘手。特别是基于政治层面的压力,如何摆脱官僚本质的约束。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目前我们现在到了一个十分特殊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可以看看美联储到底会滞后多久。

美国加印美钞,使得全球陷入通货膨胀之中,印度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就连前不久刚被升级为发达国家的韩国也未能逃过此劫,一个西瓜的价格高达140元,但中国在这之中的受影响程度微弱,这又是为何呢?

 

美国通胀全球买单,印度通胀率6%,韩国西瓜卖140,中国影响微弱
美国大量印钞,汽油价格上涨56%

 

因为全球卫生事件,美国的经济也呈现出倒退的趋势,在2020年其GDP为20.89万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4%,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状况,美国采取了大量印钞的方式,并在全球范围内放水。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2021年4到6月,美国GDP达到了57041亿美元,同比上涨了12.5%,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大量印钞后,也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美国为了刺激消费大量印钞,使得该货币供应量与此前相比增加了25%,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得美元贬值,物价上涨,美国不仅没有将境内的危机全部转移出去,甚至自己在这之中也备受打击。

到2021年5月,美国的汽油价格同比上涨了56%,普通食品价格也上涨了2%到19%之间,就连最基本的食用油价格也翻了一倍。

 

美国通胀全球买单,印度通胀率6%,韩国西瓜卖140,中国影响微弱
在这一个月,美国境内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到5%,刷新了自2008年之后的纪录,美国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危机,又开始逆回购,在九个交易日里逆回购了9万多亿美元。

 

印度通胀率6%,韩国一个西瓜卖140元

而此次通货膨胀的影响范围并不仅局限于美国,甚至是全球为此买单,毕竟美元是国际货币,还与黄金石油等直接挂钩,所以美元的地位一直不可撼动,随着大量美元流入市场,势必其影响范围也会扩散至世界各国。

印度也是其中的“受害者”,虽然该国在2021年4到6月,其GDP与2020年同时期相比上涨了20%左右,但与此同时其境内的物价水平也在上升。

除了受到美国的影响,还因为气候等因素,印度境内的粮食产业受到影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所以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6%。

 

美国通胀全球买单,印度通胀率6%,韩国西瓜卖140,中国影响微弱
不仅是印度,就连在今年7月刚被升级为发达国家的韩国,也保持着较高的通胀水平,在2021年9月,其通胀率已经达到了2.6%,超过了此前预计的2%,这也是刷新了自2017年8月之后的纪录。

 

在2021年1到6月,韩国境内整体农副产品的价格,同比上涨了12.6%,一个西瓜的价格甚至达到了140元左右,在一个月时间里就上涨了30.5%。

不仅是食品,韩国的房价也迎来了近14年来的最高值,首尔部分地区的房价更是上涨了90%,价格的不断上涨,对韩国民众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对中国的影响微弱

在印度与韩国等多个国家都深受美国放水的影响,而中国在这之中的影响程度微弱,这究竟是为何呢?

首先中国即便在全球经济发展都不乐观的情况下,也依旧做到了稳步前进,而且中国还具备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也拥有了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所以大部分的的商品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美国通胀全球买单,印度通胀率6%,韩国西瓜卖140,中国影响微弱
其次则是因为中国此前在全球商品价格还较为稳定时,就已经开始囤货,尤其是加大了对粮食、能源等的储备,现在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便会动用储备商品,来满足民众的日常需求,继而稳定物价,当这些主要商品价格得到控制后,自然通胀率也就维持在了规定范围内。

 

还有则是因为中国对美元的依赖程度较小,在美债持有规模方面,已经减少了423亿美元的美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与俄罗斯、伊朗等众多国家在进行石油交易时,会采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这也说明美元对于中国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